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恢復與重建具有豐富價值內涵的生活方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資料圖】
現在全社會重視非遺,重視文化,這是前所未有之幸事。但同時,在市場經濟大潮中,非遺難免過度市場化,非遺作品、藝術品變成了產品和商品。在文化經濟化的同時,非遺所承載的文化屬性,卻被弱化了。
在新時代,如何更好地傳承非遺呢?山東省魯硯協會給出了一份令人耳目一新的答卷:不只使沉寂多年的魯硯文化重現榮光,還讓魯硯跳出市場的浮躁與困擾,真正的重歸文房四寶之列,從博物館走進中小學課堂,從展示櫥柜走上青少年書桌,真正與墨相濡,與筆相親,在紙上重現華章。
日前,為了解魯硯文化的活態傳承和開展中小學古文字篆刻課堂的成功之道,我們來到曲阜,采訪了山東省魯硯協會會長郝元勛和常務副會長同時也是尼石春秋博物館館長的李春漢,一探究竟。
■郝元勛:在宋以前,最好的硯臺在齊魯
在歷史上,山東的硯臺離不開兩個人,一個是至圣先師孔夫子,一個是書圣王羲之,尼山硯因之于孔子,瑯琊紫金硯因之于王羲之,可以說這兩個硯種自帶人文意蘊,堪稱“圣硯”。另有青州紅絲硯在唐宋時,乃為全國名硯之首。西晉末和北宋末兩次因社會動蕩引起的“衣冠南渡”,導致文化重心南移,瑯琊紫金硯和青州紅絲硯落于沉寂,埋沒千年。而曲阜尼山硯因其關涉圣人,被孔府和皇室壟斷,民間反鮮有人知,造成流傳不廣。
山東省魯硯協會成立于2014年,是全國第一家省級硯文化協會。魯硯協會整合了山東境內二十多個硯種,有尼山石、紫金石、紅絲石、淄石、砣磯石、徐公石、金星石、溫石、田橫石、尼山石、龜石、燕子石等,其石質、色澤、文彩、天然形狀等都各具特點。魯硯有悠久的歷史,在中華硯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魯硯協會多年來致力于魯硯文化的發掘、研究和傳播,在促進山東各地治硯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紅絲硯、淄硯、尼山硯等也建立了專業的硯文化博物館,曾在中華硯文化史上具有引領地位的魯硯逐漸重回唐宋以前的榮光。
■李春漢:硯臺不能只擺在展柜里
我從事尼山硯雕刻創作30多年,和郝元勛會長結緣,因之于尼山硯。2012年,看到曲阜尼山硯頻臨失傳的現狀,共同的熱情、共同的責任感使我們走到一起,投身于尼山硯傳承及其系列藝術品的挖掘和開發。我們搶救性的收購了大量的尼山硯石,為尼山硯的長遠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從此開始了尼山硯的傳承、研發和創作事業。
為了做強做大尼山硯,2013年我們成立了曲阜新民三寶藝術開發有限公司,組建起了十余人的研發創作團隊,制定了長遠發展規劃和目標。2014年,在有關領導和硯界同仁的關注和支持下,各方面條件成熟,我們發起成立了山東省魯硯協會。2021年,在魯硯協會的協助下,我出資建立了以保護和傳承硯文化為主題的專門性博物館——曲阜尼石春秋博物館。于是,尼山硯硯文化的發掘、保護、傳承和發揚,又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這些年來,學習、創作、參展、參賽、獲獎,建藝術館,發起成立協會,建立專業性博物館,一路走來,感慨良多。每當忙里偷閑,靜坐沉思,偶爾抬眼望到展柜里的一方方硯臺時,腦海里便會浮現出古人鋪紙研墨,揮毫作詩的場面,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情境!
硯臺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文人情懷,在幾千年漫長的歷史歲月里,硯都與中國文人朝夕相伴。物隨境遷,硯在秦漢為具,唐宋為器,而在現代社會,節奏加快,人心浮躁,每天面對電腦、手機,許多人已漸漸不去寫字,而寫字又很少用毛筆,用硯研墨寫字的則少之又少。硯,正漸漸退出其初始的使用功能,除了被把玩、觀賞、收藏,然后就被束之高閣了!美其名曰:精品,珍藏!藝術生命得以永續。看貨幣價值似繁榮,看藝術價值像走高,那它原本的使用價值呢?!
我的擔憂正在這兒:看似生命延續了,實則靈魂丟失了!想想,著實有些悲哀。
硯臺不應該只擺在展柜里。只被賞玩,束之高閣的硯臺,事實上是在“文房四寶”中自動出列!
硯之為硯,首先體現在用上。實用,才是它的本真。審美情趣造就的藝術性和它的實用性應該是統一而不是矛盾的。博物館只是保護和傳承硯文化的第一步,讓古老的硯文化重現芳華,我想,恢復與重建鋪紙研墨的文化生活方式,才是迫在眉睫的緊要工作。
硯若有思,它的的初心當如此,它的的愿望也應如此吧。
■郝元勛:硯文化要活態傳承
山東省魯硯協會的成立,給大家提供了一個攜手抱團共同發展的大平臺。各個硯種有的建博物館,有的建展覽館(或藝術館);傳承人收幾個徒弟,傳授硯雕技藝,在雕刻水平上精益求精;作品陳列、參展、參賽甚至拍賣……僅只如此嗎?不是的!我認為,下一步,魯硯文化如何傳承、發展和創新,除了它的藝術性,讓更多的人將硯臺用起來,才是一個長遠的重要任務。
我參與過尼山硯的挖與開發,尼山硯的價值不能單純的用金錢來衡量,在保護和傳承這方圣石的同時,更加關注到的應當是孔儒文脈的傳承。而要讓硯文化真正地傳承下去,就必須要讓硯文化走進校園、走進單位、走進社區……走進群眾中去,讓全民鋪紙研墨,拿起毛筆,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近年來,國家一直在強調弘揚傳統文化,加強文化自信。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
國家也正在積極引導,讓書法進校園。曲阜歷史文化積淀厚重,在書法、硯文化等方面進行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山東省魯硯協會、曲阜尼石春秋博物館聯合曲阜師范大學國學院,創造性地提出了“漢字演變脈絡法”書寫教學體系,并配以自主研發的筆墨紙硯套裝,以曲阜為基地,以館校合作為抓手,成功地進入中小學校,開展古文字書寫篆刻課堂,取得了顯著成效。
2022年暑期,山東省魯硯協會、曲阜尼石春秋博物館、孔子學院總部體驗中心、曲阜市教體局聯合在孔子研究院成功舉辦“曲阜市首期傳統文‘兩創’骨干教師書法篆刻培訓班”,讓硯臺作為文脈傳承的重要載體,繼續以它本來的歷史面貌活態傳承下去。
■李春漢:鋪紙研墨要從孩子開始,寫毛筆字要從“文字的童年”入手
今年,曲阜尼石春秋博物館聯合曲阜師范大學、山東省魯硯協會,研發了“漢字演變脈絡法”書寫教學體系。以“科學性、系統性、知識性、趣味性”的教學方法,配套專門的筆墨紙硯,與曲阜尼山益海小學、尼山中學等學校建立館校合作關系,開設古文字課堂和篆刻課堂。讓學生拿起毛筆,鋪紙研墨,令校園再現千年書香。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字之初,本為畫,書畫同源。初學寫字,就要從“文字的童年”入手,一個個稚拙古樸的甲骨文,闡釋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初心,一筆一畫都凝結著前人的智慧,是中華文明的化石,是中國魂。
初執毛筆的孩子,不宜從法度嚴格的楷書入手,而以象形文字(以甲骨文、金文為代表)入手,通過“繪畫”的方式,摹寫中國古老的文字,既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也讓孩子了解了漢字的起源與演變,同時,在摹寫、練習的同時,了解和感受了軟筆的特性,訓練了孩子的坐姿、握姿、運筆,對孩子的專注力也有訓練和提升作用。
“漢字演變脈絡法”書寫教學法顛覆了書寫教學皆從楷書入手的固定模式,系統解決了初學者“入門慢”、“控筆難”、“練不會”、“不想練”等老大難問題,結合漢字演變的歷史順序、漢字成長的發展規律,沿著漢字的成長道路,在學習和體驗中,復活了祖先的回憶與希望,觸摸到漢字的深厚意蘊和精髓。
從研習古文字入手,學習漢字、熱愛漢字,書寫漢字,以字育德、以字啟智、以字修身、以字促美,能使國人從小就珍惜敬畏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從而建立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自信。
■郝元勛:硯就要有“硯味兒”,這就是“硯魂”
現在的瓶裝墨,大抵是化學調和墨。傳統墨條是天然材料制墨,通過硯臺磨出來的墨汁,稠度濃、光澤度更高,更適于書寫。如今的書法家大都有硯臺卻不研墨,而用現成的墨汁,這種現狀,必須得改變!凡事從小做,萬事從頭起。恢復千年書香,需要年青一代的參與,讓更多中小學生加入進來,文化才能追本求源,硯文化才能連綿不斷,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
研墨,正是執筆寫字之前的“理性情”之過程,研墨時,注意力漸漸集中,心達到平靜,手臂、肘、手腕、手掌、手指連同相關的骨骼、筋腱、肌肉,都得到預熱并達協調乃至靈活自如,手眼腦也通過在研墨的過程中達到默契,書寫者的精神狀態通過研墨漸入佳境!待墨堂涓滴匯聚,流入墨池,這時,執筆書寫,當無生澀,毫不猶豫。
古人很享受研墨的過程。他們在研墨的過程中,還能完成好多事兒,比如構思、布局、打腹稿……然后,就是揮毫潑墨,就是妙筆生花,才有文思泉涌,才有錦繡華章!
孩子們雖理解不了那么深,但是,幾千年來的漢字書寫文化,確是可以慢慢熏陶和浸潤的。
我認為,硯臺的傳承,就是文化的傳承,硯臺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氣息和文房的那股書香味兒得保留。
這股書香氣,我管它叫“硯味兒”!
圓池類璧水,輕翰染煙華。硯,就要有“硯味兒”,我們不斷創新方式傳承的就是這個“硯味兒”。
這個“硯味兒”就是硯的靈魂。
非遺保護專家劉魁立先生對“非遺”的保護傳承有個形象的比喻:活魚須在水中看。如果說把“硯臺”比作“活魚”的話,那么,“水”就是當下仍然堅持鋪紙研墨的廣大文化人。非遺保護,民眾參與至關重要。我們所做的工作,就是從中小學生入手,讓千年書香重回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中,只有這樣,硯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硯臺回歸它應有的文化定位。
■結語
束之高閣并不是傳承,變成標本也不是傳承。
硯臺,只有回歸書桌,與墨相親,散發書香,讓其返現本色,還以清流,才是傳承非遺的終極目的。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揚是一件久久為功的大事,要鍥而不舍、馳而不息地做下去。
“要讓硯文化真正地傳承下去,古文字篆刻課堂等傳統文化普及工程,不僅要走進校園,還要走進社區、走進企業、走進軍營、走進全社會,不僅要走向全省,走向全國,還要走向世界,讓更多的人鋪紙研墨,拿起毛筆,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下去。”郝元勛說。(孫雁冰 北群 崔峰)
來源:中國網生活
作者:孫雁冰 北群 崔峰
責任編輯:馮崢
- 武警部隊公開招聘,正在報名!還有個重要提示
- 環球新消息丨魯硯文化活態傳承:從博物館到校園 從展柜到課堂
- 熱點!重慶市潼南區多地由高風險區調整為低風險區
- 世界即時:中企在B20峰會期間中標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地熱項目
- 全球時訊:強強聯手,“玄理冥造:孟祿丁&圖像寓言:蔡廣斌”雙個展長沙開展
- 環球快播:探索實驗戲劇,詩劇《普及美學原理》研討會在穗舉辦
- 妹妹快跑啊
- 新四大墻頭,阿瑟還是沒戲
- 天天要聞:秦牛正威新戀情曝光?男方被扒疑為趙志偉,兩人挽手回家好甜蜜
- 王冰冰回不來,賴土土嗎?
- 全球訊息:李曉峰方回應與劉愷威戀情傳聞:不是真的
- 動態:招商銀行常州分行積極開展新市民金融宣傳服務活動
- 工行徐州邳州支行:加強銀政合作助力鄉村振興
- 平安產險蘇州分公司金融知識普及:如何辨別不知情投保
- 聚焦:武漢數字孿生智能工廠,數字工廠智能車間建設,3d可視化工業建模,三維數據交互系統開發
- 頭條焦點:一星是給披著國漫的日漫!!!
- 世界快消息!電鋸人(チェンソーマン)第一集 日語臺詞原文(15min~結束)
- 《花束般的戀愛》創作隨記
- 焦點日報:露胸、秀腿、勒線條,國漫擦邊球為何屢禁不止,觀眾需求才是源頭
- 花木成畦手自栽作者是誰?天下誰人不識君詩意看這里
- 碧水東流至此回原文看這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創作背景你知道嗎?
- 新娘回門禁忌有哪些?結婚后為什么要“回門”?
- 斛珠夫人劇情簡介來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怎么樣?
- 天涯何處無芳草原文你知道嗎?勸君更盡一杯酒作者是誰?
- 除卻君身三重雪原詩是什么?表達情感類似的句子有哪些?
- 藤黃檀的形態特征有哪些?降真香銀絲爆甲有收藏價值嗎?
- 熱門:中國旅游出行大會在重慶舉辦 展示領域發展趨勢
- 最資訊丨“先游后付”重在服務理念轉變 還需不斷完善
- 四川昨日新增省內感染者319例、省外來(返)川感染者84例
- 今日快訊:北京保險業多舉措提升摩托車交強險消費者投保服務 線下服務網點增至163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