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資料圖)
山西朔州市地處大同盆地,有鹽堿耕地167.9萬畝。近年來,當地采用多種方法,通過增施有機肥、添加化學改良劑等措施治理中輕度鹽堿地,結合區位特點統籌農牧融合發展,以稻治堿調整種植結構,實現了鹽堿地增產增效。
“雁門關外野人家,不養桑蠶不種麻。”這句古詩,說的是山西省朔州市一帶,曾經自然條件惡劣、農業生產落后的景象。
山西有450萬畝鹽堿地,其中,大同盆地鹽堿地面積最大,占全省的2/3。地處其中的朔州市有鹽堿耕地167.9萬畝,還有鹽堿荒地12.34萬畝。多年來,朔州市盤活鹽堿地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讓鹽堿地變了大模樣。
50年持續治理,鹽堿地增產30%到60%
上世紀70年代起,朔州市開始改造鹽堿地。特別是到了90年代,當地以大同盆地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為契機,修造灌渠壓鹽洗鹽、開挖排鹽溝排鹽,以每年4萬多畝的速度,集中連片開發治理鹽堿地。
現在的山陰縣惠牧源農牧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董事長陳永和,當時擔任山陰縣東雙山村黨支部書記,對這段歷史記憶猶新。當時,東雙山村有3000多畝鹽堿地,鹽多堿也多,下雨水汪汪,晴天白茫茫。“山陰干旱缺水,當時主要是打井灌溉洗鹽。政府出錢、村民出力,打了16眼60米深的井,3年治理了1500多畝鹽堿地。”陳永和介紹。
東雙山村將井、機、電、渠、林、路“六配套”的鹽堿地分給村民,第一年種下小麥,后來又種葵花、甜菜等耐鹽堿作物。經過持續治理,鹽堿地變成了“熟地”,玉米畝產2000斤,小麥畝產600斤。
鹽堿地地租少,產量卻不少,不少種植大戶開始大面積承包。2020年,山陰縣潮潮農業合作社負責人溫新院承包了200畝鹽堿地種玉米,沒成想,種了兩年,沒賺錢反倒賠了。
“鹽堿太大,按以前的種植管理方式見效慢。”溫新院從2015年開始承包鹽堿地,種耐鹽堿玉米、施有機肥,收成不錯,可這次卻犯了愁。
趕巧的是,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鹽堿地改良技術團隊負責的山西省“特”“優”農業高質量發展科技支撐工程需要試驗田。一方有地,一方有技術和資金,雙方一拍即合。
“分析土樣,這片鹽堿地平均pH值達到了9.78。”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鹽堿地改良技術團隊成員黃高鑒介紹,他們通過施加化學改良劑和添加耐鹽堿微生物菌劑的有機肥進行初步改良。“種植技術是最關鍵的,我們采用起壟膜下滴灌壟側播種技術。”黃高鑒解釋,這種技術避鹽、增溫、保墑,可在鹽堿地利用過程中起到水、鹽、肥、熱協同調控的效果,有效解決出苗率低的問題。
“確實有效果,今年試驗田玉米出苗率有85%,我自己種的20畝對照組只有60%左右。”溫新院說。
近年來,朔州市通過增施有機肥、添加化學改良劑、深耕深松等一系列化學措施和農藝措施改良治理中輕度鹽堿地。此外,隨著灌溉條件改善、優良品種推廣應用和大型農機的普及,鹽堿地增產30%到60%。
生態循環、有機旱作,增加鹽堿地有機質
山陰縣地處雁門關農牧交錯帶黃金種植區,是全國產糧大縣、山西奶牛養殖大縣,2018年入選山西省首批有機旱作農業示范縣。在山陰,鹽堿地種青貯玉米和苜蓿等飼草喂牛,牛糞加工成有機肥料改良鹽堿地,鹽堿地再種雜糧作物,這種農牧一體化、農牧大循環的路子已延續了多年。
2017年,當時的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依托陳永和的合作社開展項目,培肥土壤,配套有機旱作栽培技術。此外,該合作社引進中國農業大學的有機肥技術,不過兩三年,當地青貯玉米從畝產2噸增長到6噸,高粱從畝產400斤增長到1000斤。2021年,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科研團隊又來到陳永和的合作社,開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其中一個子課題是“草—畜—糧”種養結合、用養結合、生態良性循環的有機旱作農業產業模式。
這次研究有何不同?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粱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建華帶著記者去地里找答案。
在山陰縣安岸莊村,200畝試驗田里,連片的高粱、玉米、大豆等作物高矮不一。“每種作物都種了十幾個品種,再加上每個地塊施肥量不同,長勢就不一樣。”張建華解釋,“以前主要目的是培肥土壤,模式也比較粗放。現在,我們想找到一種更加精準科學的模式,什么樣的生產規模、什么樣的技術模式能夠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最大化?”
為此,團隊要進行一個全鏈條的閉環試驗——什么飼草品種優質、豐產?用什么技術栽培糧、草作物?奶牛如何精準飼養?糞便等種養廢棄物如何資源化利用?草、糧、牛怎樣配比能實現種養生態平衡?
“目前,我們已經篩選出11個適合雁門關外種植的飼草和雜糧品種,包括高粱、燕麥、苜蓿等。”張建華說,“等到今年收獲后,會做更多分析研究。”
近年來,朔州結合地處農牧交錯帶的區位特點,堅持以種糧為主統籌農牧融合發展。“我們宜糧則糧、宜草則草,以農載牧、以牧促農,形成‘草—畜—肥—田—糧’種養結合、綠色循環的農業高質量發展模式。”朔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高成富說。
調整種植結構,以稻治堿增產增效
洪濤山下,桑干河旁,朔州市朔城區神頭鎮下西關村的千畝稻田孕育著豐收的希望。
下西關村有耕地1500多畝,大部分是鹽堿地,農民種玉米投入大、收成差。村里第一個種水稻的人叫石云寶,今年67歲,大家都喊他“老石”。前些年,老石看到村里成片的鹽堿灘和源源不斷的泉水,萌生了種水稻的想法。
老石前期準備做得扎實。他將土樣送到吉林老家的農技站化驗,從各地買回來20多個水稻品種在室內試種,篩選出耐鹽堿品種,再建起溫室大棚育苗。
2018年,老石試種了58畝水稻,引泉水灌溉,施農家肥,畝產700多斤。同一年,朔州市開展桑干河“清河行動”,桑干河沿岸大片鹽堿地被清理整治,河暢水清,生態環境大為改善,老石擴種的底氣更足了。
如今,老石種了1300畝水稻。他成立了合作社,注冊了商標,不僅自己種水稻,還為十里八鄉的百姓提供技術指導、供應秧苗,帶動周邊農民一起致富。
“種植水稻能增強土壤保水保肥、供水供肥和防污染、抗逆能力,有效改良鹽堿地。”朔城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建榮還算了一筆賬,“種水稻一畝地能賺4000元,收益比以前大大提升。”
為幫助村民調整種植結構,朔城區將下西關村鹽堿地水稻種植列為七大現代特色農業基地之一,扶持合作社引進了多臺育種設備、分選機械、播種收割機器,并派出專家定期到地頭做科技指導。
5年來,朔城區水稻種植面積由50畝發展到2650畝,總產量從4萬斤增加到344.5萬斤,水稻種植也擴展到周邊縣區。今年,朔州市鹽堿地水稻種植面積達到5000畝,“桑干河畔稻花香”成為雁門糧倉的新景象。
雖然每天都在稻田里忙,老石對國家政策非常了解:“我們國家鹽堿地面積大,我做的只是滄海一粟。鹽堿地改造,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08日 14 版)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劉鑫焱 付明麗
責任編輯:品一
標簽:
- 山西朔州持續科學改良、因地制宜治理—— 農牧融合發展 鹽堿地變了樣
- 近九成高速服務區覆蓋充電設施
- 深圳努力暢通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 菏澤成武:非遺體驗促傳承
- 生活的真諦作文 生活的真諦
- 發明專利的權利保護時間如何計算
- 5天4板百利電氣:公司不涉及室溫超導相關業務
- 故宮以東·書香之旅第13站:讀者選書春明簃,館員導覽中軸線
- 美媒:政治極化削弱美政府職能,美國信用評級早該下調
- 江蘇省鹽城市交通運輸局原局長宋勇接受審查調查
- 社會各界伸出援助之手,門頭溝區發布感謝信
- 難得一見的神仙陣容,這部暑期檔唯一史詩劇開局還不錯
- C華虹盤中跌破發行價
- 五壯士(關于五壯士的基本詳情介紹)
- 農發行莆田市分行:“三位一體”縱深推進清廉金融文化建設
- 農發行莆田市分行:多措并舉夯實運營管理基礎
- 山東民生集團召開黃河灘區產業高質量發展啟動會
- 君實生物回應“美國新款抗癌藥物”:仍需臨床試驗的驗證
- 羅馬諾:藍軍將再談引進DV9交易,尤文堅持要價盧卡庫+4000萬歐
- 直擊杜蘇芮襲泉 巨浪狂風暴雨肆虐
- 外交部發言人就菲律賓外交部發表關于仁愛礁問題的聲明答記者問
- 為什么資本家不給工人漲工資?
- 不死少女 Undead Girl·Murder Farce 第六集 怪盜和偵探 預告
- 山西大學體育綜合346真題2019筆記資料直接背誦版
- 山西大學體育綜合346真題2022筆記資料直接背誦版
- 今日份好圖
- 假面騎士Geats:說說TV可能的最后結局,全員復活或者完全重置
- 2023年8月8日正十五烷價格最新行情預測
- 數智銀行丨一分鐘帶你了解三湘銀行的數智化
- 法國巴黎股市CAC40指數7日上漲




